女子退货476笔套利25万 平台规则漏洞催生职业化“薅羊毛”

2025-11-26 09:28:47

  近日,一起利用电商平台“仅退款”规则实施批量套利的事件引发关注。一名女子在两年内累计发起476笔仅退款申请,未归还商品却成功获取退款,累计金额高达25万元,目前已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
  退款流水线化运作曝光

  据了解,该嫌疑人通过系统化操作钻取规则空子:先批量下单购买日用百货、电子产品等中小件商品,收到货品后立即以“质量问题”“描述不符”等理由申请仅退款。若商家拒绝便反复申诉,利用平台“小额优先赔付”机制迫使商家妥协。其住处查获的未拆封商品堆积如山,部分包裹快递面单尚未撕除。

  平台风控体系存在盲区

  业内专家指出,此类行为能持续两年未被拦截,暴露出三方面隐患:先,自动化审核系统对高频退款缺乏有效预警,同一用户月均20次的退款频次未触发人工审核;其次,平台间的数据壁垒使“职业退货人”能跨平台重复作案;最后,部分中小商家因维权成本过高,往往选择息事宁人,变相助长投机行为。

  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

  调查发现,网络社群中存在大量“退款教程”交流群,有人专门教授虚构质量问题的话术,甚至提供伪造的检测报告模板。更形成从购买账号、下单、申诉到销赃的全链条分工,部分团伙通过二手交易平台批量处理截留商品。

  法律界定仍存争议

  律师表示,此类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认定差异:多数案件以诈骗罪立案,但部分案例因证据链不完整仅作民事纠纷处理。2024年浙江某法院判决的类似案件中,被告人因同时使用虚假身份信息下单,最终被认定构成诈骗罪。

  目前各大电商平台已着手优化风控模型,包括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、设置单一用户季度退款上限等措施。专家建议商家遇异常订单时及时保存聊天记录与物流凭证,必要时可联合报案形成集群证据。